吴地遗产

尊称 Name:

电话 Tel: 

留言 Mes: 

请扫描左侧的二微码
关注新区文化活动信息

首页 > 吴地遗产 > 文物

双层巴士体验游来啦!开启吴地文化探索之旅!

无锡鸿山遗址附近的吴家浜遗址自发掘以来,一直广受各界的关注。经过考古团队一年多的发掘工作,这座遗址的神秘“面纱”也逐渐被揭开。

吴家浜遗址位于新吴区鸿山街道的吴家浜村旧址与桥头巷村旧址之间,约90余万平方米,遗址核心区面积约9万平米。

遗址北东南三面环河,即北部紧邻梁鸿湿地外围河道,东部紧邻伯渎河,南部紧邻新开河,西部边界暂未确定。吴家浜遗址以石马坟地点、新开河地点、吴家浜地点等组成了遗址群。现已发现东周时期的灰坑、灰沟、水井及建筑基址等各类遗迹30余处,出土各类器物300余件。

吴家浜遗址项目负责人李光日:“此次发掘的最大收获是在遗址区发现了‘∟’形夯土墙体(东西长约360米,南北长约250米)、壕沟和高等级建筑,这三大重要的发现也表明当时这里存在大型居址。”

出土遗物以印纹硬陶及原始青瓷片为主,其中以口沿居多,大部分为东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纹饰有绳纹,小方格纹等,少量为夹砂红褐陶、黄褐陶、原始瓷片等。

为离遗址重点区域及其周边区域更近,无锡考古研究所在就近的村庄建立了专门的考古驻地,从出土器物的保存和修复到考古工作的日常探讨都在这里进行。勘探组和发掘组的工作人员往往需要顶着烈日工作,只有在充足的光线下,才能更好地区分不同文化层的土质和颜色。每一位现场工作人员都有丰富的考古经验,每一个考古探孔都能带出浓厚的历史底蕴。正因有了一支“高手云集”的考古团队,才有了吴家浜遗址这么重要的发现。

截至目前,考古团队通过发掘,对吴家浜遗址的分布范围、保存状态、层位堆积、各类遗存分布等方面有了初步认识。鉴于遗址规模大、遗存丰富,延续时间长等特点,还需要通过系统、科学、长期的考古工作,来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年代、堆积特点、文化内涵、聚落布局等。









扩展:

鸿山墓群发现于200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于2003年3月-2005年5月对开发区范围内的土墩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邱承墩、老虎墩、万家坟等战国时期的越国贵族墓7座,出土2300余件陶器、青瓷器、玉器、石器和琉璃器。同时,在邱承墩上除了特大型战国贵族墓,从上往下还依次叠压着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地层堆积,发现了房屋基址、祭坛及大量的墓葬,出土了玉琮、玉璧、玉斧、玉钺及带有刻划纹的陶鼎、陶壶等精美文物。南京博物院、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著出版了《鸿山越墓发掘报告》、《邱承墩-太湖西北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等。


2006年,为配合《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编制,无锡市文管会组织考古队对鸿山遗址范围内的土墩进行了调查普探,宏观掌握了遗址范围内的土墩状况。2010年,为配合《鸿山遗址保护考古工作计划》编制,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鸿山遗址开展调查勘探和测绘,此次勘探,对2006年普查的土墩进行了进一步复核,对土墩的时代性质、分布区域、现存状态、地层堆积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011—2015年,为无锡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方案设计及工程施工提供翔实依据,进一步了解土墩的分布位置、时代性质、形制结构和封土形状,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鸿山遗址内的40余个土墩及其周围进行了更详细的重点勘探,甄别了40余个土墩的时代性质,重点掌握了东周时期土墩的分布位置、保存现状、墓葬结构、原始封土范围,并且在大多数东周时期土墩周边发现有围绕土墩一周的壕沟,这一重大发现进一步弥补了以往对东周时期土墩遗址分布规律的认识,也为考古研究和土墩遗址本体的保护展示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Copyright © 2014-2024 无锡新区文化馆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 在线留言 电话:0510-8538 7717 邮箱:wxxqwhg@163.com